⚪ 内容要览
1. 深圳老龄人口结构年轻,户籍规模与非户籍规模严重倒挂。深圳老年人口服务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更加鲜明,普惠均等养老服务的体系建设面临复杂的挑战。深圳实现“老有颐养”的具体路径包括:加强养老服务的新基建,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提升养老服务支付能力(怎么样推进长护险的落地是重要的问题),培养专业化养老人才队伍等。
2.未来10—30年的时间,金融行业最具有机遇的领域是养老金融。政府、金融机构和个人都需要提前做出改变和准备,包括建立全国统筹的养老金制度,在政策和配套制度上支持以房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养老事业监管机构,开发养老相关的金融业务和产品,做好养老金融教育,个人培养长期的投资理念和做好财务规划等。
3.香港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主要是劳动人口萎缩、老年人口增加急速上升以及健康相关的医疗支出在增速上远远超过GDP的增长,对医疗系统、健康服务有很大的挑战。具体应对包括:积极老龄化、就业与休闲,生活智能化等等。做好人口政策非常重要。
4.挖掘中老年劳动人口的潜力是未来必然的政策趋势。目前国内的大环境依然不够成熟,但中老年就业创业领域的潜在拓展方向已初现雏形,如资深专家网络、中老年网红打造、简单工种中老年人才服务平台等。
5.深圳特色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圳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养老产业化的发展。深圳在“康”(健康管理)、“养”(生活护理)两个方面着力,打造健康养老高地、活力长者乐园,并充分利用周边地区布局养护中心。重视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的新方法,积极申请落实长护险政策。
6.政府想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以居家为主,社区为辅,机构为补充。建议加大居家养老政策力度,提供更完善的政策支撑,另外对于养老行业的人才也提供相应的政策关注。
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2022年度第三次专题研讨会现场
2022年9月28日,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智库、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了主题为“未雨绸缪:老龄化与养老服务”的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2022年第三次专题研讨会。深圳健康养老院院长倪赤丹、普华永道中国北部市场及北京主管合伙人周星、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系讲座教授叶兆辉、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程越、深圳市银幸现代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洪涛分别围绕“深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选择”,“银发经济时代——中国养老金融市场参与者及探索方向”,“香港老龄化的挑战与机遇”,“中老年人再就业/创业的宏观趋势和拓展方向”,“创建深圳特色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等议题做主旨发言。深圳市政协常委黄险峰,养老企业代表孙国瑜、马静、宫相全、张少华等就深圳的老年群体需求、养老服务现状和问题等分享了行业一线的思考和建议。
主旨发言嘉宾
01
深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选择:
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
(倪赤丹,深圳健康养老学院院长)
十八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养老工作,尤其是五中全会以来,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就应对老龄化的工作做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为老龄社会的治理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
1. 中国社会进入高龄化时代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增速快,进入高龄化时代。2020年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老龄人口是2.64亿,2022年老龄化人口已经上升到2.67亿。全球每四个老年人就有一个是中国的老年人。本世纪20到40年代是中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60岁以上人口平均年增长率超过4%。预计到2057年中国65岁的人口达到4.25亿,占总人口的32.9%,全面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的社会。
老龄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提高的一个重大成就。提倡健康理念,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
早在1948年,联合国就已经将老龄问题作为一个全球的共同行动来进行倡导。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首次对积极人口老龄化的概念进行了充分的阐释。积极老龄观主要包括三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科学老龄观,主动老龄观和有为老龄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联合国所倡导的公共行动战略当中,包括三个支柱:一是健康,预防和减少众多的残疾、慢性疾病、过早死亡,使老年人可以享有高质量、时间较长的老年期生活,减少他们对于医疗的依赖。二是参与,基于基本人权根据老年人的能力需求,能够引导老年人持续的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包括参与带薪工作和志愿工作。三是保障,尤其当老年人不能够自我保护的时候,国家和社会政策应该有有关的举措确保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中国当前在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健康老龄化较早提出,成为积极老龄观的重要支柱,核心的理念是在老龄化社会当中要尽量让多数老龄人处于身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况,同时使社会发展不受过度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有三个核心的内容,也是马德里宣言当中提出来的。一是让老年人自身维持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二是让老年群体中健康、幸福、长寿的老年人口占大多数,且比例不断增加。三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有能力克服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社会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为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的健康、富足、幸福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未来的战略目标,一是到2022年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二是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和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环境更加完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了五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一是社会财富的储备,二是改善劳动力有效供给,三是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四是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也是深圳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优势。五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了17条重要的意见,是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非常重要的一些举措,将相关制度建设加上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敬敬老文化的传统美德,促进老年人的服务发展,推动事业产业的协同,都提出了一些目标和策略。
3. 深圳实践
深圳毫无疑问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目前的老龄化率5.36%,远远低于全国的18.7%的平均水平。
1)老年人口规模大。截止到2022年常住老龄人口大概120万左右,户籍老龄人口40万左右,已经和成都、苏州、青岛老年人的总规模大致相当。
2)密度分布很高,每平方公里老年人口数为471人,在全国排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因为老龄化人口分布的密度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撑,养老服务的发展和服务密度是非常有关系的。
3)老龄人口增长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第一批拓荒牛整批变老,在1962年到1975年生育高峰的人陆续步入老年期。变老会直接影响到深圳的老龄化。
深圳老龄人口有几个特点,对于政府在谋划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带来很大的挑战。一是老龄人口结构年轻,70岁以下占69.7%,70岁—79岁占21.8%,80岁以上占8.5%。1.3万张养老床位120万的老龄人口,服务供给情况和国内同样规模的城市相比差距非常大,但床位空置量非常高。二是户籍规模与非户籍规模严重倒挂:深圳市常住老年人口约为户籍老年人口的2.6倍。我国福利制度大多数依附于户籍,和北上广相比,深圳老年人口服务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更加鲜明,普惠均等养老服务的体系建设面临复杂的挑战。
2019年以后中央赋予深圳实现老有颐养的要求,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为探索可持续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贡献深圳智慧。
老有颐养的基本理解有四个维度:一是健康是基础,身体健康是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二是参与是核心,积极的社会参与是保持健康的外在体现和实现健康的基本路径。三是乐活是关键,要用积极的观念看待老年人、老年生活和老龄社会,四是安养是重要的保障,第五个方面是善终,非常重要。
深圳“老有颐养”的实施战略:补短板,对标先进,实现赶超、卓越和引领发展。
1)到2025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一定要初步建立,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老年人及其家庭幸福感不断提升。
2)2030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更加科学有效,高质量、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模式基本形成,养老服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3)到2035年,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可持续养老服务模式要成熟完备,人人享有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全球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基本建成。
深圳“老有颐养”的实现路径:
1)加强养老服务的新基建,包括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智慧平台建设等。康养服务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2)把握切入点,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今年年底会出台深圳居家养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包括主体培育、医康养结合、标准建设、服务监管等。
3)找准突破点:提升养老服务支付能力。怎么样推进长护险的落地是重要的问题。现在跟民政协同推一个失能互助老年人的互助保障计划,由福彩公益金形成老年人之间的互助,能够提升他们的支付能力。大力培育商业护理险是深圳非常重要的优势。
4)找好支撑点:培养专业化养老人才队伍。全球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缺人,再好的制度没有人的支撑很难构建高质量体系。
5)明确落脚点:推动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一定要厘清家庭、政府、市场的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更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
深圳“老有颐养”的制度目标:
1)制度引领,怎么样以可持续的制度引领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
2)科技引领,怎么培育康养产业的龙头企业;
3)标准引领,未来深圳有没有可能形成一批本土标准,将深圳的标准经验能够进行国际的输出;
4)人才引领,构建一个非常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体系。
02
银发经济时代中国养老金融市场参与者
及探索方向
(周星,普华永道中国北部市场主管合伙人)
1.中国养老金融市场参与者
未来10-30年的时间,金融行业最具有机遇的领域是养老金融。根据卫健委的报告,中国2035年老龄化将达到30%,2050年时基本会达到巅峰。但以现在的金融产品、金融制度以及金融体系设计,需进一步发展完善才足以支撑未来老龄化后的需求。中国社科院白皮书预期到2030年养老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3万亿。这对金融行业是一个挑战,但更重要的是机遇,政府、金融机构和个人都需要对此做出相应改变。
1)国家层面:政府
中国养老金融市场中的顶层参与者,由包括中央政府、国家各部委、各地方政府及下属机关单位组成。
2)社会层面-金融机构
中国养老金融市场中的主要社会参与者,由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及各类资产管理公司在内的各类机构组成。
3)社会层面-公民
中国养老金融市场的终端服务对象,包括已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老人以及尚在工作的社会公民,也是我国养老事业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2.政府与中国养老金融市场
政府在养老金融市场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三个角色:一是顶层制度的设计者;二是养老金融市场的监管者;三是最大的单一资产的委托人。金融行业作为强监管的行业,由于它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对监管者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不仅是中国养老金融市场最大的单一资产管理的委托人,在养老金融市场里承担相关责任以及引领制度建设,而且也负责养老金的组织给付,及监督养老金融市场的相关金融机构及服务机构等。
在未来十到三十年特别好的发展机遇下,预期政府可能会在下面七个领域做一些探索:
1)为了更好提升养老金的统筹管理水平和效率,预计未来更多考虑建立全国统筹的养老金制度,而不仅仅是由各个省、市自行管理。各地老龄化程度不一样,目前养老金的给付情况不一样,各省市可能出现的缺口和余额也不一样。
2)预期未来政府会利用官媒、老年大学、老年教育机构、社区等,推动更多树立正确的养老金融投资的理念宣传。
3)预期政府会对未来全国范围内出现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如顺延养老、以房养老等,在政策和配套制度上予以支持。从全球看,以房养老不算是一个全新的模式,但需要相应的完善配套制度才能实际落地。预期未来围绕养老金融会有一整套的配套机制落地。
4)政府作为最大的单一养老投资委托人,必须守牢养老金稳定增值的投资目标底线思维。
5)建立养老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及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体系,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养老事业监管机构,消除监管不足或重复监管。养老金融不仅涉及银保监会,还可能会涉及财政、税务等一系列配套机制,养老服务机构要保证服务可持续性,也必须纳入养老金融的监管体系中。
6)资本管理问题。可持续性发展是养老金融的必然要求,预期政府会对金融管理中最重要的最低资本进行管理和监管。而养老金融只有做好信息披露,才能对公众建立信任。
7)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确保各市场参与者做出科技创新。但现在有些老年人在金融领域可能会遇到数字鸿沟问题,希望未来政府更多在养老金融里面确保老年人的权益。
3.金融机构与中国养老金融市场
养老金融区别于其他金融产品,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金融属性和服务属性。金融机构作为养老金投资管理机构,承担了养老金融的给付属性;金融养老产品经常会绑定养老服务,金融机构也承担了养老的服务属性,包括监督养老服务质量,确保所绑定的养老服务水平以及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同时也是养老金投资的主要受托人及资产管理人,其承担保全养老金资产投资安全性的责任,具有公益性。
1)银行业与养老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的先天优势是非常好的账户管理者,很自然成为账户的管理者以及养老金的托管人。而且商业银行有非常广阔的销售网络以及完善的公共体系。未来还有几方面需要去探索:一是打通账户全流程的服务账户,包括养老金的缴费、投资、养老金的提取。二是需要考虑更多的开发养老的储蓄业务,通过依靠现已有的客户数据来开发差异化的个人养老投资产品。三是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不仅仅是销售,同时还能够协助政府做好养老金融教育。
2)资产管理业与养老金融市场
资产管理业拥有强大的资产管理产品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未来会开发出更多的稳定增值的投资产品,满足不同投资偏好的老年人。资产管理业与银行更多是并肩协作的关系,打通投资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养老金融的投资产品。最重要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养老金融产品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的操守与基金很相似,但内涵不一样,因为养老产品要保证不同的经济周期都能取得稳定的回报,但基金管理行业很大程度上会期望投资绝对值越高越好,背后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但养老追求的是稳定回报,要求能够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通过风险的对冲、安排、稳定性来保证可预期的回报,养老需要的定期可提取可使用。目前金融市场的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现在需要在金融市场里加强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3)保险业与养老金融市场
保险行业本身积累了大量的实操精算经验,可以开发具有养老保障及投资功能的产品。很多保险行业有大量的不动产投资经验,并且积极参与到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的机构里。未来预期保险行业会更多的试点养老保险产品,同时也会针对根据自身的数据优势精算能力,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发出不同的差异化养老年金的产品。
从金融产品+服务的角度来讲,保险公司具有先天的优势,能够打通养老的金融、养老的服务、社区的养老。比如现在“9073”,指的是有90%的人会在自己家里面养老,7%在社区养老,3%在养老机构。在打通这个流程中,保险产品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创新能力。
4.社会公民与中国养老金融市场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一是要提升对于养老金体系及未来可领取养老金数额的认知,二是提升金融意识以及培养长期的投资理念。三是建议利用老年大学、社区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科技化使用水平。
03
香港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机遇
(叶兆辉,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系讲座教授)
1.香港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香港生育率很低,死亡比出生的人多,有人口负增长的问题,在新加坡、日本也有同样的问题。香港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男性达到83岁,女性已达到89岁。香港的人口金字塔,从1961年-1991年-2016年,再到2021年不是很健康的情况。2051年是龙卷风的情况,因此必须要主动做好人口政策。
人口出生率在1960年之后是下降的。1981年香港出生了10万个宝宝,现在只有三万多,日本、新加坡、韩国也是有同样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的减少问题。政府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做出应对很有难度。
2.香港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劳动人口萎缩、老年人口增加以及健康相关的医疗支出在增速上远远超过GDP的增长,两者叠加对香港的医疗系统和健康服务有很大的挑战。据估算,香港在2022年的老年人口(65岁以上)高达21%。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老龄贫穷、精神健康和健康保障的问题。
1)老年贫穷
三个老人中有一个人处于贫穷状态。2009-2020年,65岁及以上长者的贫困率从21.1%下降至14.5%。如果将退休年龄推到65岁的,2025年、2026年还可以有人口红利,香港可以有多一些的时间窗口处理这个问题。
2)精神健康
香港老年人的自杀率一直以来很高,主要原因是孤独、抑郁。在香港10%的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的情况,我们估算到2050年香港80岁以上的人中将有三分之一患有痴呆症。
3)健康保障
老年人有老年病,7个人当中有1个人有病。很多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老年人健康有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