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分析 | 2021年一季度深圳经济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1-04-02 09:58:00

摘要

2021年1月起, 北大汇丰智库定期对外发布基于“实时预测”(Nowcasting)方法的《深圳经济分析报告》。最新(2021年4月1日)的分析显示,2021年一季度深圳GDP同比增长19.1%,与2019年相比,两年平均增长5.5%。剔除低基数影响后,5.5%的实际增速接近去年下半年增速,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加快。

 

2021年一季度,就地过年带来消费的好转,及外需驱动带来的出口高增长,部分熨平了深圳经济的季节性波动。

 

预计美欧国家的总需求在刺激政策下会继续复苏,且需求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设备投资和耐用品消费等深圳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这将驱动2021年上半年深圳出口维持较高景气度。但下半年,随着欧美国家国内生产以及国际产业供应链的恢复,加上防疫物资需求的减少,深圳的出口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01

增速预测

2021年一季度深圳GDP预计同比增长19.1%。基于我们的Nowcasting方法和信息集,在高技术制造等工业和外贸高增长驱动下,预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9.1%,比2019年增长11.2%,按照国家统计局方法计算,两年平均增长5.5%。剔除低基数影响后,5.5%的实际增速接近去年下半年增速,较去年四季度有提升。

 

02

形势分析

2020年深圳经济复苏领跑粤港澳大湾区。2020年广东GDP同比增2.7%,珠三角9市中增速领跑的是深圳和珠海两个外贸、制造业强市,分别增长3.1%和3%,显示出口韧性对2020年经济复苏的重要作用。同时,2020年香港和澳门GDP分别收缩6.1%和56.3%,持续的隔离严重影响了服务业占绝对主导的港澳经济。

 

2021年1-2月,深圳工业和出口复苏较快。深圳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2月工业、投资、消费、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1.3%、46.2%、37.6%和41.8%。如果参照统计局方法去除基数影响,采用几何平均法算相对2019年的平均增速,可发现工业和出口增速明显好于2019年全年增速,投资和消费则弱于2019年。


就地过年部分熨平了工业生产的季节性波动,带来消费的好转。往年一季度受春节假期影响,企业员工平均工作时间会缩短,而今年留深过年人数创历史新高,达1800万人。这一方面推动了企业提前开工、员工返岗率提高,原来需要过完年后才能交付的外贸订单能提前交付,另一方面也释放了春节期间的居民娱乐、餐饮等消费需求,社零的增速较去年四季度有明显回暖。

 

外需驱动深圳出口高增长。作为全国外贸第一大市,深圳主要出口品既包括机电(计算机、电视机、其他家用电器)和高技术产品(手机、无人机、机器人),也包括服装、纺织纱线等。疫情以来,防疫物资和机电产品贡献了主要的出口高增长,由此深圳成为高外需的一个重要受益者,1-2月的两年平均增速维持在7.7%。从出口目的地结构看,主要是美、欧、日(由香港转口主要也去往美、日)。

基建遇冷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慢的主因。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两年平均增长6.2%,这一增速水平低于2020年全年8.2%的增速,其中基建投资受春节假期影响,两年平均增长3.7%,较2020年的7.2%有回落,文体、教育、娱乐等社会投资增速快于制造业投资。年初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于其他月份通常规模较小、波动较大。

 

GEP核算体系已基本建立,预计每年发布。GEP又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衡量的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为人类产生的最终惠宜的经济价值。3月深圳统计局公布已建立全国第一个完整的GEP核算体系,将每年发布,包括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旅游服务3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GDP+GEP”双核算有助于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评估其对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03

前景展望

▲ 深圳外贸的良好形势会持续至2021年年中

202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内需在刺激政策下的复苏是深圳出口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需求集中在信息技术设备投资和耐用品消费。由图5可推算,2020年深圳出口总额中超过30%的商品销往美国,考虑美国作为消费中心为全球制造业带来订单,推动欧、日等对中间品的需求,美国对深圳出口的实际贡献率将更高。疫情以来,美国政府数次财政刺激重心都在个人救助和税收减免上,推动居民部门收入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快速复苏,2020年全年美国居民收入同比增长了6.1%,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值,下半年的商品零售涨了6.7%,耐用品同比增速达12.8%,其中耐用品消费主要是玩具、游戏等居家隔离带来的消费需求,以及地产销售快速增长带动的家具、家电等产品需求。以上因素推动了深圳原有的强项产品如手机、电脑、液晶显示屏等增长,2020年深圳全年出口电脑及其零部件、音视频设备、家用电器等3173亿元,增长7.9%。

2021年上半年深圳出口预计都将维持较高景气度。从全国层面面临的外需形势看,随着疫苗在发达国家的初步推广、美欧经济动能及结构转变,需求正在由最终消费品向中游设备转移、由防疫物资和居家用品向服务消费转移。上半年深圳出口增长点预计也将由计算机和家用电器向集成电路等零部件转移。

 

随着发达国家疫苗普及、服务业复苏,下半年出口可能转弱。随着疫苗的大规模接种,美欧将进入服务业的复苏期,中国一方面无法像出口防疫物资一样向世界输出国产疫苗,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居民服务消费将回归主导地位(而不像疫情期间被商品消费替代),预计在下半年中国出口持续一年多的“韧性”将会结束,出口增速会有明显回落,深圳外贸预计将受到类似影响,增速会明显放慢。换一个角度来说,2020年以来的高出口并非主要来源于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也就无法一直持续下来,最终出口会回归疫情前的状态。

 

▲ 地产投资受二手房市场调控政策影响较小

2021年以来,深圳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陆续推出了一些重大政策。2月8日深圳住建局发文建立的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既用指导价规范各类平台的挂牌价格,也限制商业银行向价位偏离指导价的二手房交易提供贷款。二手房成交占总成交比例高、2020年价租比有明显上升是深圳房地产市场的特点,其背后原因是二手房市场的投机性较强,此次政策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调控,在全国范围内也属创新,将会直接影响深圳的住房价格及其销售。

 

二手房价格和销售的调控政策在中长期对地产投资影响不大。地产投资主要项目是建安投资和土地购置费,更多受新房建设和企业拿地强度影响。就深圳而言,根据《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规划期内居住用地比例需要提升至25%,住房总量达到7.2亿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在人口不断流入、扩容暂无进展的形势下,扩大住房用地供应面积、提高各类土地利用效率是必然的选择。1月11日深圳市住建局也披露,2020年深圳新开工商品住房建筑面积1236万平方米,为历年之最,同比增长160%,2021年将继续加大住房建设力度。因此未来几年,地产投资将会维持一定的增速,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能够起到“逆周期”调节的作用。

 

04

热点分析

 

▲ “十四五”规划目标实现需要深圳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上担起责任

2020年10月底,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比“十三五”规划强调促进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有了一个新提法:“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本文认为其背景有二:一是过去十年全国层面制造业占GDP比重由超过30%降至26.2%,下降幅度较快,美、日、韩在其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按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202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制造业占GDP比重是以相对更慢的速度降到30%以下的;二是在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下,中国正受益于其庞大且完善的工业生产门类,才迅速控制住疫情并能够为全球提供抗疫物资,这是一次制造业价值的直接凸显。

 

要维持全国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维护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中心地位。这里有几方面原因:从存量看,2019年珠三角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约8.8%,与其GDP总量占全国比重基本持平,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达到21.5%,且产业链完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从增量看,在“十四五”时期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年轻与高素质的劳动力却不断涌入珠三角;从动能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低端、中低端制造业占比较高的问题,但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专利申请数据显示珠三角特别是深圳正在走一条依赖高端制造的创新之路。如果大湾区的制造业无法高质量、可持续得发展,则要想较长时间维持当前全国层面的制造业占比将会更加困难。

站在湾区的视角,更需要深圳作为创新中心输出想象力与技术变革。当前珠三角在制造业发展上已经可算高起点,但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仍有多方面差距和挑战。一是在产业的深度上,珠三角产业主要分布在“微笑曲线”中的零部件生产、组装等,相比研发设计环节的附加值较低,高技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深莞惠都市圈,其他城市增长较慢;二是在研发投入上,珠三角研发投入相比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珠三角的研发投入主要来源于企业主体,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率相比国际顶尖公司较低,制约了研发投入进一步增长。

 

即便是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创新标兵”深圳,其创新能力相比全球顶尖城市仍有短板。例如,尽管深圳PCT申请量、授权量长期领跑全国,但专利申请量明显集中于电子、通信和计算机制造领域;深圳的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一、增加值居于第二,相比最主要的竞争者苏州和上海,其产业集中度更高(HHI指数更高)、具备显示比较优势(RCA>1)的工业门类更少,更依赖于部分高技术制造业拉动增长;全球 200 强科研机构的数量明显少于纽约、东京、旧金山等城市,创新更偏应用层面,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不足。一个最近的例子就是近几个月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供货紧张,手机、汽车行业的终端厂商面临大范围的芯片短缺,而国内芯片厂商却无法提供有效产能,反而形成过剩的中低端产能。

此外,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成为制造业中心是深圳高房价的一个客观原因,继而也推升了制造业的人力和土地成本。相比天生更易集聚于大城市的服务业(相较租金、人力等成本,服务业繁荣更高程度得依赖于人口密度),要留住更多制造业就意味着承担更高的单位产值水资源消耗及土地使用量。对于土地总量原本就有限的深圳而言,这种发展模式推升了工业用地及住宅用地价格。观察全球若干大城市及国内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三产占比的关系,可以发现深圳和东莞是在普遍的正相关关系中两个鲜明的例外。即使不看已走完工业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大城市,国内GDP总量靠前的城市,也基本上或是如北上广及香港形成了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或是如重庆、苏州等拥有较充足的土地空间发展工业,以相对狭窄的空间、更加密集的人口发展制造业的城市基本聚集在珠三角。

综上所述,未来深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应是提高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建立丰富的研究型大学和实验室资源,并强化校企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当前深圳的研发投入相比世界级的科创中心仍有提升空间,应重点提升高校与科研机构研发投入的规模,并适当提高研发经费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纽约湾区的科创产业增长就源于金融危机后纽约州和市级政府推行的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各类政策,例如2010年纽约市推出“应用科学计划”,以财政支持全球顶级理工学院进驻纽约的科技园区,其中代表性的如以20亿美元支持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建立应用科学学院。在研究成果落地方面,可参考东京湾区高校与企业形成的产学研模式。

 

二是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创新协同,包括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势以及东莞、惠州乃至中山的产业配套优势。香港具备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研发、环保和节能服务等,需要在CEPA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深港服务贸易开放,便利深圳的科创企业在香港开展债务融资或深港共建科技领域的跨境基金。此外,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如“深中隧道”等),深圳应不仅推动莞、惠、中成为自身“腾笼换鸟”的产业转移目的地,也应支持其吸引技术人才,培育能够与深圳产业形成配套的高技术产业,在深莞惠都市圈内部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是推动高技术制造业的适度多元化发展,集聚高素质人才,形成协同创新网络。高素质劳动力、研究人员以及高效组织的企业集聚既为知识积累提供了载体,也为创新提供了主体,并降低了知识交流与创新分工的成本(Jacobs外部性认为集聚和多样化会促进知识的流动和交互,Frenken等进一步指出,这需要集聚的产业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相似性,例如上下游或竞争关系)。如果要成为全球创新领域的领导者,吸引全球人才、形成多元文化的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旧金山湾区的创新体系中,贡献者往往具有全球性背景,在由大学、实验室、政府机构与企业共同搭建起来的创新协作网络中形成合力。

 

本报告撰稿人:海闻、喻奇。(成稿时间:2021年4月1日)

联系人:程云(0755-26032270,chengyun@phbs.pku.edu.cn)

编辑:吴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