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海闻教授指出,目前这一次的经济下行,不仅有短期经济波动的因素,也有影响长期增长的经济体制因素。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不是简单的总需求不足,而是包括国际产业链重组、总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方面的挑战。海闻教授认为,要让经济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需要重回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改革方向,创造以法治为基础和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营商环境。同时,构建以国际规则为基础和以对等互利为原则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尽力维护现有的多边贸易体系,重塑民众和企业包括外商的信心。否则,扩张的货币政策只能引发通货膨胀,经济出现“滞胀”状况。
今天一个学生问我:2008年金融危机,政府用4万亿恢复了经济。这次政府用12万亿来刺激经济,够不够?
我的回答:不够!当然,我所说的“不够”并不是指数量不够,而是仅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恢复经济,不够。
我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两次经济下行的原因是很不同的。造成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下滑,主要原因是国内宏观政策的偏差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或者说是总需求收缩的衰退。而造成这次经济下行的因素则复杂得多。
2008年经济不景气的国内原因,主要是上半年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太猛。从2007年1月到200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16次调高银行准备金率,从9%一直调到了17.5%,仅6月份一个月就上调了两次,货币供给急剧下降,引起总需求萎缩。
国外原因,主要是2008年9月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中国对外出口下降,从前几年近30%的增长,骤降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19.7%。国内企业恐慌减产,个人收入和消费减少,总需求进一步收缩。因此,政府通过4万亿的措施,不仅增加了当时需要的货币供给,更重要的,制止了恐慌趋势,恢复了企业信心,总需求增加,到09年下半年经济基本恢复了。
目前这一次的经济下行,不仅有短期经济波动的因素,也有影响长期增长的经济体制因素;不仅仅是消费、投资、净出口等总需求不足引起的传统经济衰退,更重要的,供给和预期也出了问题。用中央的话说,除了“需求收缩”外,还有“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
供给冲击,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冲击。从外部来看,最近几年的中美冲突对中国的产业链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美国政府不断扩大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的范围,多部门多批次把中国实体列入清单进行制裁,禁止美国企业合作。拜登上台以来,更积极行动,除了继续对中国高科技打压外,还企图联合亚洲和欧洲国家,重组国际产业供应链。同时,疫情蔓延、宽松货币、俄乌战争等引发的全球通货膨胀也会最终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冲击总供给。
从内部来看,今年以来的疫情扩散和严格管控,出现了封城封区,物流受阻,原件断供,停工停产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国内的供给。四月份,工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其中,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1%,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16.9%。
预期转弱,包括消费预期和投资预期的转弱。这既因为消费和投资能力的下降,也反映了居民和企业对未来的信心不足。近年来,除了国际国内经济与贸易状况的恶化,国内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以及生存环境也变得更加严峻。不仅融资问题没有在机制上得到有效解决,一些业务也会因为没有国资背景而受到影响。在舆论方面,甚至出现将个别企业的问题扩展到对发展民营企业的质疑。由于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预期,当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扩大投资的意愿,不少企业出现低价出售资产乃至破产的倾向。此外,经济持续下行,不少行业遭到整顿,就业机会减少,财富和收入减少或增长缓慢,也制约了居民的消费。
总之,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不是简单的总需求不足,而是包括国际产业链重组、总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方面的挑战。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不仅仅取决于货币供给的多少和利率的高低,还取决于未来的收益和预期的收入。如果对未来的收益缺乏信心,就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即使再多的货币再低的利率也不一定能够拉动投资和消费。
因此,要想让中国经济尽快复苏,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不仅要出台短期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要防止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泛政治现象”,更要在基本的经济机制上进行调整,理顺宏观政策刺激经济的微观关系,让增加的货币真正流向需要资金发展生产的民营企业。我们需要重回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改革方向,创造以法治为基础和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营商环境。同时,构建以国际规则为基础和以对等互利为原则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尽力维护现有的多边贸易体系,维护外商的信任和信心。只有重塑民众和企业的信心,十二万亿才能真正发挥拉动经济的作用,否则只会带来新的通货膨胀,经济进入滞胀状况。